【“感知浙江” 思政课程社会实践系列】 寻道蕺山“第二个结合”在路上
前言
书院在蕺山万木丛中。“假使冬天来了,春天还能远吗?”您也将遥遥有所忆了。——虽然,是不该来牵惹您的情怀的,然而春天毕竟还是会来的。(注:化用俞平伯先生《春来》一文)越城近日连连阴雨,难逢今日放霁,似有春日推前到访之意。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英老师的带领下,同学们前往蕺山书院进行了社会实践活动。
实践过程
缘几片暂黄的枝叶向上,逐熙冬的和风行至绍兴越城的一方山顶,便到了这浙学渊源之地——蕺山书院。在学习了刘宗周先生的“独体”——作为秉彝,外物不能淫、移、屈,作为直感判断力,能根据实际情境挈矩变通从而具体地适用的常道后,不禁感慨其远大的哲学造诣,引得后学感慨不已。
“登高望远”似若刻入了中华民族的基因,自书院出去便是文笔塔。为能与前人共鸣,我们亦登至塔顶,希冀着能够在精神上与历代登此楼的文人共振。登此高塔,我们更能切身感受到蕺山书院在秉持立身、改过理念方面的精微、严格,它既保持了精神超越性,又能落实为较为具体的言行规范,这种精神性人文主义在此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。
研学心得
01
在中国的历史文化长河中,蕺山书院犹如一颗璀璨明珠,它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,更是一处精神的圣地。这次,我有幸穿越时光隧道,随着老师同学一起探寻这座著名学府的魅力。当我们漫步在书院之中,不仅可以看到古朴典雅的建筑,还能产生与那些历史名人的共鸣。明代著名学者刘宗周曾在此讲学,他不仅是在此传道授业的讲师,更是蕺山学派的领军人物,因此这座书院成为了刘宗周与其才华横溢的学生们的学术交流之地。他们的智慧火花在这里碰撞,在中国的学术界燃起一团熊熊烈火。在此,我们深感敬佩与敬仰,同时也为能亲身体验这一历史之旅而感到幸运。
——汉语言文学2201班刘南希
02
登山寻道,兴访古书院,寻浙学渊源;凭栏远眺,俯瞰今越城,一览好风光。在老师的带领下,我与同学们一同来到了蕺山脚下。在登山的过程中,我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和繁忙,内心无比宁静。我感受到了独属于大自然的壮美力量,也感受到了天人合一的称心快意。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蕺山书院的外墙上用丹青描摹的四个大字——“慎独”“诚意”。不错,这几字已将念台先生的哲学思想核心精准提炼了出来:“刘宗周其学以诚意为主,慎独为功,清修等行,不愧念影”。在一睹蕺山书院的旧容今貌和了解蕺山先生及其弟子的相关事迹后,我更为之动容,“慎独”“诚意”这四字不仅是儒士们从一而终的选择,也是我今后人生的努力方向。总之,我认为蕺山之旅不只是一次普通的社会实践活动,更是我探寻儒学的一次宝贵人生经历。
——汉语言文学2204班胡嘉洋
03
近日,在王英老师的带领下,我们一起去参观了蕺山书院。清阳曜灵,和风容与,我们沿蕺山西侧山坡拾级而上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“浙学渊源”四个大字,这也许是明时绍兴理学兴盛、书院众多、学养深厚的印证。蕺山书院古朴雅致,清幽静谧,掩映在层层丛绿间,书院门墙上镌刻着“诚意”“慎独”四个大字。蕺山书院是明清时期著名书院,理学大师刘宗周曾在此讲学,创立蕺山学派,故人们称其为“蕺山先生”。山上还有座塔,是重建的王家塔,称“文笔塔”。该塔处于蕺山之巅,沿蕺山之东“学径”石坊的青石小道可以到达。该塔为八角形砖木结构楼阁式,外观五层,内实七层。登上文笔塔塔顶,登高望远,绍兴古城区尽收眼底。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,我们认识到了蕺山书院不仅是一座见证历史的建筑,更是一处精神的传承之地。这里孕育了一代代的学者、文人,他们在历史的洪流中坚定前行,用智慧与热血书写下了一页页辉煌的篇章。
——汉语言文学2205班唐衍
总结
聚散不由你我,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,我等感言良多,既见浙东学派之包容,亦感天地悠悠之怆然。起兴之友或可切身前往,自赏这越城无远弗届之烂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