习思想研究会
社团活动
当前位置: 首页  习思想研究会  社团活动

“仰瞻先烈故居,薪传红色精神”研学活动

发布者:    发布时间: 2023-06-14



前言


文化千古,交融于汗青实例碰撞;精神弥新,传承于亲历裂帛纸张。薪传红色精神,必身临先辈之所,直面历史沧桑。为破纸本之限、突卷轴之框,瞻红色处所、近烈士故园,以激学子之心、展报国之志,弘精神文化,庚红色血脉,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海峰老师于2023610日中午,带领习研会16名成员及2位老师前往浙江省诸暨市俞秀松故居研学。




活动背景

我的志愿是做一个有利于国、有利于民的东西南北的人。

——俞秀松 一九一九年



俞秀松,字柏青,又名松寿,俄文名那利曼诺夫。189981日出生于山清水秀的浙江省诸暨市次坞镇孝坞村。家风严格,敏而好学;少年有志,欲听闻天下事。1916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,创办进步刊物《浙江新潮》,是五四期间宣传新思想的鲜明旗帜。1919年离乡时赠言明志——“成为有利于天下国民之人,待世人皆可饱食时而归。”此后游历南北、学贯中苏,结识李大钊、陈独秀等人,成为中共上海发起组最早五位发起人之一。一生奔赴于为国为民的道路,竟再无回乡之机。无论顺逆,皆坚守共产主义信念,坚信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。直至1939221日遭受迫害,衔冤而死,埋骨苏联。用自己四十载生命的赤诚岁月,刺破旧时代压抑的万古长夜,照亮后人的前行之路。






活动过程


入眼烈士陵园,方尖碑伫,剑拔苍穹,锋芒倚天。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;心之所向,素履以往。顶烈阳而行百步至其前,三鞠而敬,环行以仰。


转而回首,穿行阡陌。纪念馆诞于古镇,上书“秀松长青”;故宅长于乡田,比邻俞氏宗祠。二者遥望,青砖黛瓦,苔痕白墙,根植于民,生长于乡。其间陈设有百年之久,屋檐横梁尚有新燕衔泥,筑巢啄墙。秀松先生自此而诞,从人民中成长,归人民里而去。屋宅与乡镇的联系,缄默中昭示着他此生为祖国为人民不懈奋斗的立场。


利国利民终生志,东西南北天下安。随讲解员的引导,成员们逐渐深入探访,体悟俞秀松先生一生的事迹与志向。


少而有志,愿听闻八方。一段求学记述,几点文章见解,证明俞秀松少时眼界的不同凡响;青年而行,敢执刀笔创新章。《浙江新潮》创刊,《劳动界》周刊之立,无不体现着俞秀松先生先进的思想。他是中共上海发起组最早的发起人之一,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正式代表。发扬思想,党团先驱,抵“举世唾骂”而为无产阶级革命者,抗内外重压而做时代惊涛弄潮儿。家书寸寸,铭刻着他披坚执锐、冲锋陷阵,于国内革命的风暴中英勇无畏的身影;信笺张张,斑驳着他坚定守纪、砥砺前行,任革命道路的坎坷而坚忍不拔的信心。

志高远而躬行,守清廉以为民。成员们皆有所感,慨叹俞秀松先生在四十载朝暮里,用生命点明初心如磐、奋楫笃行的道理,并深刻领会了其用青春热血书写生命赞歌,坚守信仰、艰苦奋斗、为国为民、无私奉献的红色精神。


总结


先烈已作繁星去,英名长存照故乡。本次研学打破时空局限性,将众学子带至俞秀松先生故居,使书本知识融情于景,历史事迹跃然于心。山灵水秀间加深学子对历史的认知,激发其使命感责任感,传承红色精神、赓续红色血脉,使红色基因焕发时代活力,先辈魄力点燃薪火传续


快速链接
版权所有: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  |  您是本网站的第1000位访问者
浙公网安备33069802000007号 浙ICP备05014601号-1